11月16日,多彩贵州网专题报道了苏州市贵州商会理事王瑞江,他返回家乡天柱县高酿镇“百年花架”界牌村,成立贵州霞瑞静电科技有限公司,并在公司内部设立“扶贫车间”,让20多个山区村民在“扶贫车间里”就业脱贫致富,同时传承百年花架。
界牌是高酿镇一个偏僻的山村,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百年花架村”。古时的界牌能保存完好,全靠的是百年花架“忠、孝、仁、智、信、团结”的精神抵御匪盗,发展生产。界牌村距离高酿镇政府9公里。这里共有10个村民小组178户778人,其中贫困户78户282人。会花架的村民大都为了生计离家外出打工,村民集中练习花架、外出表演花架极难召集。群众脱贫致富缺乏应有的劳动力。
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,把“百年花架”发扬光大,在村两委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支持下,苏州市贵州商会理事王瑞江和另外两人合作投资50万元,于今年下半年创办了贵州霞瑞静电科技有限公司,主产防静电手套和无尘工作服。公司采取“党建+公司+山村+贫困户”的工业扶贫模式,实行订单生产、销售,产品卖给手机生产厂家,供不应求。村民在这里学习、务工,月工资保底2000元,而且多劳多得。
“我在这里学裁缝23天,12号领到了2000多元工资。这个技术简单易学,很不错。”55岁的贫困户吴益爱说,她没文化,从未出过远门,从没见过那么多钱。村里有了扶贫车间,真好。她学会裁缝静电手套技术后,将从公司领取几台缝纫机回家自己生产手套,让子女、媳妇都在家就业脱贫。
“山区留守妇女多,让她们来厂里学习静电手套裁缝技术,照样给她们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,她们学会裁缝技术过后,她们可以来公司领缝纫机回家生产静电手套,在家里也能赚钱。”公司经理王瑞江道出了他在界牌创办“扶贫车间”的初衷。公司采取“两保证三提供一统一”的原则,即“保证每月12日准时发工资、保证不断货源;免费提供设备、提供技术、提供订单;统一培训。”让全县16个乡镇(街道)300多个村的村民在家里就能创业、就业,脱贫致富。截止目前,打算学成静电手套裁缝技术回家创业的村民有10人。准备依托公司在村里设立静电手套扶贫车间的村有3个。
驻村第一书记杨壁光介绍说“今年春节,将召开返乡青年创业动员大会,把更多的青年留在扶贫车间学习静电手套技术在家创业、就业,让村民在家既有收入,又能集体演练、传承百年花架,让界牌民富村美。”